2020年4月30日 星期四

大衛·愛登堡爵士(Sir David Attenborough) 04-30-2020


大衛·愛登堡爵士(Sir David Attenborough)

    常看記錄片的網友們,大概少有人沒看過或聽過,這位縱橫英國廣播公司(BBC)超過60年的大衛·弗雷德里克·愛登堡爵士(Sir David Frederick Attenborough)。

    不論是他製作、主持或旁白的節目,都有一定的口碑,相當高的水準。







01. 大衛·弗雷德里克·愛登堡爵士。

圖片來源:http://atheistmovies.blogspot.tw/2009_12_01_archive.html



    1975年完成的一系列共七集的《部落之眼》(The Tribal Eye)

1979年十二集的《地球上的生命》(Life on Earth)、

1984年十集的《活生生的星球》(The Living Planet)、

1990年十二集的《生命之源》(The Trials of Life)、

2002年十集的《哺乳類的生活》(The Life of Mammals)

2003年十集的《藍色星球 I(The Blue Planet I)

2006年十一集的《行星地球 I(Planet Earth I)

2016年旁白六集的《行星地球 II(Planet Earth II)

(行星地球 II是全球第一個用超解析度4K拍攝的電視影集)

2017年旁白七集的《藍色星球 II(Blue Planet II)

直到2020年,總共參與了超過 70部以上記錄片的製作、編劇或旁白。

    一、登堡爵士的優點:

1.  執著敬業在數十年的攝錄紀錄片期間,大衛.愛登堡爵士和他專業的同事們,以對科學求真負責的態度,勇敢大無畏的冒險精神,和探索大自然孜孜不倦的熱情,他們幾乎深入到全世界各個角落,不畏辛勞、不怕艱險的呈現給世人高水準的記錄片。

2.  精益求精為獲取最詳實的資料,拍攝了許多令人驚歎的珍貴鏡頭。這些花費大量時間、資金和精力製作的記錄片,內容涉及生命科學、人文、環保等各個領域,從物種的起源,生物的演化,乃至人與生態環境的協調,或是世界美景的介紹無所不包。

   一方面具有嚴謹的科普教育意義;一方面又利用先進的拍攝技巧,唯美的  

   表現藝術,創作出許多精彩絕倫的畫面,雖是記錄片,卻不失「寓教於樂」

   的娛樂價值。



    大衛.愛登堡爵士BBC服務多年期間,因為自己對各種動物熱愛,創造了一些史詩般的動物紀錄片,既使在80歲高齡的生日當天,他仍在加拉巴哥群島上拍攝當時最長壽的象龜─Lonesome George。這份執著敬業與忘我的精神,令人敬佩!



3.  事必躬親部落之眼》(The Tribal Eye),是愛登堡早期於1975年完成的一系列,探討部落藝術的記錄片,總共分成7集。愛登堡對於部落藝術的熱愛,應該是源自於他更早期電視節目的製作,從他的第一次的部落旅行開始,到最終成為一位部落藝術的收藏家,這份熱愛始終如一。

   而在此一系列節目當中,有一幕要探訪某部落的聖地,而此部落古老相傳:

   第一、女人不能進入聖地。

   第二、男人必須全身赤裸著進入聖地。

   於是影片中,你就看到許多赤裸的棕皮膚原住民當中,僅有一位全身赤裸,

   膚色雪白,身高超過其他人半個頭的David(為了使一般觀眾能收視,當然是

   只拍攝背影),一起進入部落祖靈的聖地。

   從那時起,不管是要「犧牲色相」或相當危險的鏡頭,愛登堡先生事必躬親,

   一直到2002年拍攝《哺乳類的生活》當時他已76歲的高齡,仍舊是照常上

   山下海,甚至爬到40公尺高的熱帶雨林樹冠層上,身上只綁著繩索,面對著

   膽顫心驚的觀眾(包括在下我),聽他講解長臂猿(gibbon)為何是樹冠層的攀援

   冠軍。





02. 1975年拍攝《部落之眼》時的大衛·弗雷德里克·愛登堡(David Frederick Attenborough)

圖片來源:http://ngmchina.com.cn/bbs/viewthread.php?tid=2710





03. 《部落之眼》(The Tribal Eye)系列,共分為七集(7 episodes)第一集主要是介紹,西非毛利共和國的Dogon人的生活以及習俗,尤其是他們的面具所含的意義;第二集…等等。

圖片來源:http://www.verycd.com/topics/187295/



    如此前無古人的豐碩成果,絕對是成功人士的典範,怎麼可能會有缺點呢?可能有網友要打抱不平的說:「Frank,你又在雞蛋裡挑骨頭!」諸位可別忘了,《左傳·宣公二年》時,古人早就已經有言在先:「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二、登堡爵士的缺點:

1. 有時不夠專業

(1.) 古語說:「貪多嚼不爛。」愛登堡爵士因為主持的節目內容太過廣泛,有時會在節目中說錯話。例如2002年總共10集的《哺乳類的生活》(The Life of Mammals),其中第五集《肉食者》(Meat Eaters)2303秒時,愛登堡爵士說到:「…這裡還住了最大的犬科動物(biggest of all dog family)…」,愛登堡爵士在此指的是「狼」。

有關「狼」的重量,維基百科上如此說:『…平均來說,北美狼36公斤、歐洲狼38.5公斤、印度阿拉伯狼25公斤、北非狼只有13公斤…體重超過54公斤的狼很罕見

『』內文字來源:http://zh.wikipedia.org/zh-tw/%E7%8B%BC

當我聽到愛登堡爵士的那段敘述時,馬上就跟腦海中傑克·倫敦(Jack London)小說《野性的呼喚》(The Call Of The Wild)裡面的主角─靈犬巴克的體重明顯的衝突了起來?傑克·倫敦在整篇小說中提了好幾次,巴克(Buck)的母親是牧羊犬,父親是聖伯納犬,巴克(Buck)的體重150磅,也就是68.2公斤

到底是要相信寫實小說家傑克·倫敦,還是大衛·愛登堡呢?

上網做了一番功課:

聖伯納犬(St.Bernard)壽命大概810年,身高6171公分,體重約5091公斤左右,屬於大型犬。

文字來源: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1%96%E4%BC%AF%E7%B4%8D%E7%8A%AC

網路上又提到聖伯納犬源自西藏的獒犬(Tibetan Mastiff)

獒犬體重
雄性
68 to 110 kg
雌性
54 to 91 kg

(體重最重的狗,是隻英國獒犬(English Mastiff),名叫Aicama Zorba 重達156公斤)

文字來源:http://en.wikipedia.org/wiki/English_Mastiff

由以上的資料來看,「狼」真的如愛登堡爵士所說,是最大的犬科動物嗎?



(2.) 2002年的《哺乳類的生活》(The Life of Mammals),第一集由大約16分鐘開始介紹鴨嘴獸(Platypus)然後在1730秒時愛登堡爵士說:「鴨嘴獸是適應性很強的動物,至今仍大量繁衍,遍佈澳洲…」,而事實上是,僅僅澳洲東部才有鴨嘴獸存在(參考圖04.)又是一個不夠嚴謹的實例。






04. 僅僅澳洲東部(淺綠色所標示的澳洲東部地區)才有鴨嘴獸存在。

圖片來源:http://www.untamedscience.com/biodiversity/duck-billed-platypus-2/



(3.) 有時會自以為是:偶爾在節目影集中說錯一句話,應該是比較無可厚非的,自己也當過很久的老師,偶爾的「口誤」在所難免。可是有時關鍵的數據講得很有爭議,事情就麻煩了!



     2013年大衛‧愛登堡爵士就犯了一個這樣的錯誤:在20132月愛登堡爵士主持六集有關非洲野生動物的記錄片,最後一集做評論時他說:「過去20年間,非洲的氣溫升高了3.5」話一出口引起網友一陣撻伐。有網友提出證據,1850年至今全球氣溫只上升了0.8℃。BBC在重播時已將這段評論刪除了,雖然經BBC大力的滅火之後,直到現在還餘波盪漾,也有國外網友說,如此有名望又資深的節目主持人,對自己要講要主持的內容都不事先詳細求証,是不負責的態度!他覺得大衛艾登堡爵士一世的英名,毀於一旦。



以下是這位國外網友的意見

No, David Attenborough: Africa hasn’t warmed by 3.5 degrees C in two decades.



Lies, lies, lies. By just that one untruth, Attenborough has lost all credibility.







 

05. 1880年〜2014年全球溫度的變化,從圖可見由最低溫的1910年到最高溫的2014年,大約只有1℃的變化。




 (4.) 大衛·愛登堡爵士在2010年編寫、製作、發行了一套DVD介紹《生命的起源》(First Life),內容有些偏頗,讓人不以為然。





06. 大衛·艾登堡爵士在2010年編寫、製作、發行的《生命的起源》DVD封面。

圖片來源:http://www.discovery-enterprise.com/2012/09/david-attenboroughs-first-life-conquest.html



    影片從英國中部森林中,學童無意間發現的,埃迪卡拉生物群Ediacaran biota)之加尼亞蟲(Charnia)化石開始介紹→



然後鏡頭轉到58千萬年前於紐芬蘭(Newfoundland)Mistaken Point,這裡的多細胞動物化石沒有口,無消化器官,動物大都靜止,也無兩側對稱型式→



再轉到1946年發現於澳洲南部艾迪卡拉山的艾迪卡拉生物群(Ediacaran Biota)這裡的多細胞動物化石一樣沒有口,無消化器官,以簡單擴散攝食,具有各種對稱的身體型式,少數能運動生存於距今63千萬年~542百萬年前。



然後介紹生存於距今515百萬年前的加拿大落磯山脈(Canada's Rocky Mountains)伯吉斯頁岩化石生物群(Burgess Shale Biota)

整個影集介紹了不少新近發現的化石和觀念。



    問題在於,加拿大的伯吉斯頁岩生物群化石,距今515百萬年,較「寒武紀大爆發」的時間,晚了一千多萬年,所以其實是不適宜用來代表,寒武紀初期海洋中具有什麼樣的生物。
    遺憾的是,在近兩個小時的節目中,獨獨沒提到發現於1984年,距今53千萬年前的中國雲南澄江化石生物群(The ChengJiang Biota)

    澄江化石生物群(The ChengJiang Biota)出現的時間,與寒武紀大爆發(5.415.21)發生的時間剛好吻合,才是寒武紀大爆發最恰當的驗證。

    

    伯吉斯頁岩化石生物群,時間距今515百萬年,只寒武紀大爆發之後物種演化的延續距今53千萬年前的澄江化石生物群(The ChengJiang Biota)才是寒武紀大爆發最佳的證明



    花了不少時間、金錢,2010年重新製作的《生命的起源》,卻因編寫者的失察,隻字片語也未提澄江化石生物群(The ChengJiang Biota)



    可能是大衛愛登堡爵士太忙了!沒有時間瀏覽到,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陳均遠博士等人,發表於《Nature》或《Science》期刊上的文章



    尤有甚者,1991年第351卷第6323期的《Nature》期刊是以陳博士等人,發表的澄江化石生物群的中華微網蟲(Microdictyon  sinicum)為封面文章(cover story)。





07. 著名的英國科學期刊《Nature3516323期以中華微網蟲(Microdictyon sinicum)為封面文章。




    身為BBC資深編寫製作人,卻連世界一流水準,又剛好是英國出版的《自然》期刊的封面,與《生命的起源》有關的內容,都沒時間稍做瀏覽?那似乎也真的是太忙了些!




08. 澄江生物化石群的想像圖。




    《生命的起源》是相當有趣的一個主題,卻被編寫的厚此薄比,而且也違反科學真實報導的精神,這是大衛·愛艾登堡爵士不應該犯的過失!



(5.) 大衛·愛登堡爵士在2006年旁白的行星地球(Planet Earth),第四集洞穴(Caves)2533秒時說:「墨西哥尤卡坦半島沒有河流、湖泊和小溪,所以瑪雅文明完全依賴澤穴。」(Mexico’s Yucatan Peninsula has no rivers, lakes or streams, Maya relied on the cenotes.)



    可是網友們如參考圖09.墨西哥尤卡坦半島是有些河流的,所以正確的說法是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的北端沒有河流、湖泊和小溪。

 

09. 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的北端,於地圖上才找不到河流

圖片來源:http://ancientamerica.org/library/media/HTML/akv2bcrp/YUCATAN.htm?n=0

2. 歲月不饒人愛登堡爵士2007年自BBC退休時已屆81歲的高齡,卻仍從BBC退休後,轉戰美國國家地理頻道,旁白了3集《野性印度的祕密》《Secrets of Wild India》,三集在下都很認真的看過,感覺是一流的攝影,二流的旁白。



    一個人發聲音的聲帶振動了81年、鼻腔以及副鼻竇等也共鳴了81年,就算再堅固耐用,恐怕也經不起81年歲月的磨損!怎麼還希望它們能產生清晰悅耳的聲音呢?



    大衛愛登堡爵士,您早已功成名就, 「記綠片」滿天下!真的是可以考慮停下腳步,過過蒔花弄草,安享晚年的清福!






10. 登堡爵士幫美國國家地理頻道旁白了3集《Secrets of Wild India》。

1.  大象的國度(kindom of elephants)

2.  叢林中的老虎(Tigers of Jungles)

3.  沙漠中的獅子(Lions of Desert)

圖片來源:http://kalyanvarma.net/journal/2012/03/09/secrets-of-wild-india-telecast-dates-in-india/


2020年3月6日 星期五

看完《猩球崛起》電影之反思 03-06-2020


   看完《猩球崛起》電影之反思

    最近一口氣看完《猩球崛起》電影的三部曲。

    看完後,對曾經長期在實驗室工作過的我來說,心頭特別的沉重而且波濤洶湧!捫心自問,為了所謂的「實驗」,真的有必要犧牲那麼多的動物嗎?從牛蛙、大白鼠(Rats)、家兔、到雜種狗(Mongrel Dog)…。

    甚至後來自己中風後引起中樞性中風後疼痛,一個好朋友跟我說:「你之所以會罹患這個稀有的疾病,就是因為你在陽明時解剖那麼多隻狗的報應!」我倒真希望這天天惱人的左肩疼痛真的是報應,以救贖我年輕時那些年所做的罪孽。

    以下舉三例,讓沒這方面經驗的網友了解認識一下,這些以動物進行實驗,常常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一、幫家兔採血

    大白兔一看多可愛的模樣,可是牠也是出了名的膽小動物,在實驗室採血大部份都取兔子耳部的血管。採血之前要將白兔桎梏在厚壓克力板製成的採血裝置中(參考圖01.),這個過程兔子因為膽小而害怕緊張,難免會用力的掙扎,而兔子的脊椎又特別的長,如果沒有經驗的採血者,任其過度的扭動身體,最後很可能就會扭斷兔子的脊椎而死亡。

    兔子平時安安靜靜很溫馴的模樣,但是脊椎被扭斷後會發出非常大聲的哀鳴,我曾經親耳聽過一隻家兔,哀鳴了整整一個早上,然後才過世,那悲戚的哀鳴聲,令人終生難忘!





01. 桎梏兔子在厚壓克力製的採血裝置中 ,如果處置不當,有時會導致兔子的脊椎骨扭斷而喪生。

圖片來源:

http://www.lac.tcu.edu.tw/wp-content/uploads/2015/05/常見實驗動物之活體採樣.pdf

二、小黃的故事

    剛到陽明生理科時,從助教幹起,有時為了醫科牙科同學的生理學實驗,必需要到位於三張犁的家畜疾病防治中心去買實驗用狗,就是這樣和小黃結緣。

    記得又是一個去三張犁的日子,買了11隻血統無從考証的實驗狗。我們乘坐的是一輛淺藍色的箱型小貨車,人坐在車子前面,實驗狗擺在後方車廂內,行駛在台北市的大馬路上,在等紅綠燈時突然聽到一聲巨響,然後是一陣狗的哀嚎聲,下車一看,一隻大黃狗掛在車窗外面。

    就是牠—小黃(小黃是我後來給他取的名字)

    原本窗子都是關著的,不知道小黃用甚麼方法居然將車窗開關打開,再用鼻子將車窗玻璃頂開,趁著停車時準備跳車逃走。可是牠沒想到我們還將狗鍊綁在椅腳上,所以狗跳出窗外整隻狗身就掛在那,變成台北市難得一見的街景!

    各位網友想想看,淺藍色明顯寫著國立陽明醫學院MARK的箱型小貨車,車窗外掛著一隻大黃狗,路人能不為之側目才怪。

    回到學校後我跟同事商量:「這隻狗不要拿來做實驗,牠太聰明了!我想要養牠。」於是養在校園實驗大樓一個隱密的角落,中午休息時間常常帶小黃去爬學校後山的軍艦岩,其樂融融。

    養了一段時間以後,好像小黃身上戴有手錶似的,牠會知道早上八點快到了,然後在校車停車處來接我。這還不算稀奇,更厲害的是到下午快四點半下班時,牠又會到校車上車處來等我。弄得幾乎全校都知道,牠是生理科張老師養的狗。

    有一天中午,正在餵食小黃,突然感覺一個人走過來,抬頭一看原來是當時陽明的訓導主任—劉家煜先生。心想這下可慘了該被好好的訓導一頓,校園內怎麼可以養流浪犬呢?沒想到劉主任也是愛狗人士,兩人就坐在樓梯的台階上聊了起來,因為小黃的緣故和劉主任變成了忘年之交!

    快樂時光維持了大半年,直到過舊曆年學校放長假,好多天沒辦法餵牠。大概是大年初三,特地騎了一個多小時腳踏車到陽明專程來餵食牠,卻再也找不到牠了!這就是我和小黃的故事。





02. 讓人懷念的小黃,長相形狀都與圖中的台灣犬非常相似。

圖片來源:http://komicolle.org/c/26012

三、幫大白鼠(Rat)採血

    為了以放射免疫分析法(Radioimmunoassay,RIA)作實驗,須從大白鼠血液中獲得抗體(Antibody,Ab),而要採取大量的大白鼠血液。

    實驗室用的方法是,用一個像以前法國大革命時,常用的斷頭台一樣的裝備,但是體積小很多,鼠頭放上去用力一壓就被斬斷,鮮血從頸動脈噴出來,是非常殘忍的採血方法。

    看實驗的需要,有時會犧牲十幾隻大白鼠來採血。後來查了文獻,類似的實驗國外早就發表在醫學期刊上了!只是人家的實驗動物是小白鼠(Mice) ,而我們改成大白鼠(Rats)

    各位網友你說說看這樣的實驗有價值、有意義嗎?而十數隻大白鼠就這樣白白的犧牲,而且還美其名為實驗犧牲?科學的目的就是求真,既然有人把這個問題的真相解答想出來,不就應該找另一個問題來研究嗎?而不是換湯不換藥一味的「炒冷飯」。

    最後想起譚維維所唱的一首相當具有諷刺意味的歌,來表達對現今這一切向錢看的社會的一些看法:

給你一點顏色 

作詞:譚維維/陳忠實/路樹軍
曲:劉洲
編曲:劉洲
女媧娘娘補了天
剩下塊石頭是華山
鳥兒背著那太陽飛
東邊飛到西那邊
為什麼天空變成灰色
為什麼大地沒有綠色
為什麼人心不是紅色
為什麼雪山成了黑色
為什麼犀牛沒有了角
為什麼大象沒有了牙
為什麼鯊魚沒有了鰭
為什麼鳥兒沒有了翅膀
天空和大地做了伴
鳥兒圍著那太陽轉
華山和黃河做了伴

田裡的穀子笑彎腰
為什麼沙漠沒有綠洲
為什麼星星不再閃爍
為什麼花兒不再開了
為什麼世界沒有了顏色
為什麼我們知道結果
為什麼我們還在揮霍
我們需要停下腳步
該還世界一點顏色

    是的我們該還世界一點顏色!不必要的實驗,真的是不需要再做了,該好好的尊重生命,還給動物們生存的空間以及生活的自由。否則那一天萬一《猩球崛起》的電影情節成真,人類反過來被聰明的黑猩猩關在籠子中,那時就大大的悔之晚矣!

關於我自己

我的相片
我曾任教於陽明大學,是一名教生命科學教了快三十年的老師,許多內容,班班相同,年年流轉,教了快三十年早已深植腦海中。約8年前因病退出教壇後,發現有些生命科學的事已開始逐漸慢慢淡忘了,不由得想起麥克阿瑟將軍(General MacArthur)的名言“Old soldier never die, they just fade away.”目前唯一沒變的是對生命科學的喜好與熱誠,有靈感時塗塗鴉一些心得和網友們分享 這是Blogger的緣起。

網誌存檔

追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