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系列之六:什麼樣的動物稱之為恐龍
恐龍家族必須具有四個特徵:
1. 生存於中生代之動物
2. 屬於爬行動物(reptiles)
3. 以直立(erect)的方式行走或奔跑的爬行動物
(Had hips that allowed their legs to sit directly under
their bodies.)
4.
棲所(Habitat)為陸地且為卵生之爬行動物
|
1.
生存於中生代(mesozoic era)的動物—也就是生存在三疊紀、侏儸紀、白堊紀的動物。
圖01.
恐龍是生存在地質年代之中生代的陸生直立行走或奔跑的爬行動物。
(1) 2012年巴西宣稱發現最古老的恐龍化石,是在三疊紀早期的Nyasasaurus parringtoni,出土於2億4千萬年前。
(2) 其實這個最古老的記錄遲早會被打破,所以提及,只是讓網友感覺到,在三疊紀早期,恐龍已悄悄地出現地球上了!
2.屬於爬行動物(reptiles)
(1) 屬於爬行動物的恐龍又分為蜥臀類(Saurischia)和鳥臀類(Ornithischia)兩大類。
(2) 蜥臀類恐龍較早演化出現,大約在2.40億年前,牠們首先出現在南美洲,並且快速向全球散播。
(3)
約在2.1億年前,另一小群的恐龍在南非演化形成
鳥臀類恐龍(鳥臀類恐龍均為植食性),嘴似鳥喙,骨盤的構
造恥骨、坐骨並排向後,有利於容納一個較大的消化系統,
這樣的胃腸,更能從所攝食植物中吸取多的養分。
(4)
鳥臀類不像蜥臀類那樣迅速在全球各地繁衍,在較早的
6000萬年間(也就是整個三疊紀以及侏儸紀的早期這段期
間),發現的鳥臀類恐龍化石非常稀少,直到侏儸紀晚期,
牠們才逐漸演化成許多新的種類。
圖02.
恐龍分為蜥臀類(Saurischia)和鳥臀類(Ornithischia)兩大類。主要的區分在於骨盆結構不同。骨盆是由腸骨(ilium);恥骨(pubis);坐骨(ischium)三塊骨頭共同組成,圖上方的蜥臀目恐龍,恥骨向前、坐骨向後;
圖下方的鳥臀目恐龍,恥骨、坐骨並排向後,如此可以增加腸胃道的容量。因為鳥臀目恐龍均為植食性,較大的消化系統可容納較多食物。
3.以直立(erect)的方式行走或奔跑的爬行動物
(1)
其他的爬行動物,都為匍伏在地上爬行(Sprawling)。唯有恐龍像哺乳動物一樣是直立行走。這點演化上的重大突破,讓一些獸足類的恐龍能快速的運動,甚至繼續演化形成鳥類而飛上藍天!
目前所知恐龍演化成鳥類的大致順序:
美頜龍(Compsognathus) ⇒中華龍鳥(Sinosauropteryx,1996) ⇒強壯原始祖鳥(Protarchaeopteryx,1997) ⇒尾羽龍(Caudipteryx,1998鄒氏尾羽龍 ; 2000董氏尾羽龍) ⇒蒙古伶盜龍 (Velociraptor,2007) ⇒千禧中國龍鳥(Sinornithosaurus,1999) ⇒小盜龍(Microraptor,2000趙氏小盜龍;2003顧氏小盜龍) ⇒始祖鳥(Archaeopteryx,1861) ⇒孔子鳥(Confuciusornis) ⇒鴿子(Columba)
始祖鳥上下頷仍具有尖齒,無角質的喙亦無尾綜骨(Pygostyle)
孔子鳥已喪失牙齒,形成角質的喙,有尾綜骨。
★★網友請留意許多具有羽毛的恐龍,都是中國古生物學家發現並命名,而且相關的論文,都是發表在《Nature》《Science》等世界一流期刊上。★★
|
圖03. 爬行動物的恐龍與人類、大象等哺乳動物一樣是以直立的方式行走。
圖中最大隻Apatosaurus迷惑龍(=雷龍)、左邊Tyrannosaurus暴龍、
Pachycephalosaurus厚頭龍、Edmontosaurus愛德蒙托龍、Deinonychus恐
爪龍、Compsognathus美頜龍、Human 人、Elephant大象
(2)
恐龍的骨盆與哺乳動物一樣,呈現垂直的狀態,其髖臼(acetabulum)位於骨盆的頂部位置,髖臼的上緣還膨大成骨質緣,能夠牢固接合著股骨,也就是說,這樣的解剖構造(請參考圖04 & 圖05),使得股骨可承擔軀體全部的重量,在爬行動物,這是恐龍族群所獨有的特徵!
圖04.
髖關節結構圖。
圖05.
左圖蜥臀目腔軀龍屬(Antrodemus)的骨盆以及股骨(股骨在圖的左下方),股骨頭能與髖臼完全吻合;右圖鳥臀目奇異龍屬(Thescelosaurus)的骨盆以及股骨。蜥臀目和鳥臀目的骨盆與股骨均垂直接合,使恐龍能直立行走,這是恐龍族群所獨有的特徵!
圖06.
其他的爬行動物以貼地爬行(sprawling)運動;恐龍為唯一能直立(erect)行走的爬行動物。
4.棲所(Habitat)為陸地(land-dwelling)且為卵生的爬行動物
(1)
根據這項定義,同樣生存於中生代海洋中的大眼魚龍等水生動物,以及飛在空中的風神翼龍等動物,雖然名字上都有個「龍」字,但此龍非彼龍也,牠們可是都不屬於恐龍家族。
圖07. 侏羅紀晚期,生活在海洋裡的肉食性大眼魚龍(Ophthamosaurus icenicus),不屬於恐龍,一方面由於牠們生活於海洋中,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牠們是卵胎生的緣故(恐龍都是卵生的)。
(2)
翼龍(pterosaurs)生存於三疊紀晚期到白堊紀末期,其中的風神翼龍(Quetzalcoatlus northropi),是地球上曾出現過最大型的飛行動物,但是牠也不屬於恐龍。
圖08. 生存於白堊紀晚期,體型比長頸鹿還高大的風神翼龍(Quetzalcoatlus northropi),也不是恐龍。
圖片來源:
5 Animals
That Aren't Dinosaurs(五種不是恐龍的動物)
影片來源:
影片長達10分18秒,而且主持人說話的速度飛快!
可是如果網友肯耐心的聽看,會有所收穫的。
以下所列為影片中所提及的五種不是恐龍的動物:
1.
Dimetrodon 長棘龍
異齒龍(屬名:Dimetrodon)又名異齒獸、長棘龍、兩異齒龍,是肉食性單弓動物(似哺乳爬行動物)的一屬
2.
Pterosaurs 翼龍
3.
Plesiosaurs
蛇頸龍
4.
Icthyosaurs 魚龍
5.
Mosasaurs 滄龍
|
影片中提到雙弓類(Diapsid),何謂雙弓類補充如下:
所有現生或已滅絕的爬行動物(reptiles),依頭部顳骨(temporal bone)上是否有開口或開口的數目及位置高低,可將爬行動物分為四類,而恐龍屬於雙弓類(Diapsid):
※顳孔(temporal fenestrae)的作用是讓強大的頜(顎)肌附著,因此,顳孔的有無、數目和位置決定了該動物的咬噬方式,也就間接地影響到動物的許多行為和生理特徵,所以,以顳孔的有無、數量、高低來區分爬行動物是非常科學而合理的一件事。
1.
無(缺)弓類(Anapsid):即頭骨沒有顳骨開孔,為較原始型的爬行動物,例如龜鱉類與存在於二疊紀、三疊紀已滅絕的早期爬行動物。
2.
單(下)弓類(Synapsid):即有一個顳骨開孔(=顳顬孔),位於頭骨較低的位置,周圍的骨片包括了眶後骨、顴骨、鱗骨。這一類型主要包括已滅絕的似哺乳爬行動物及後來由牠們發展成的哺乳類動物(mammals)。
※哺乳類為僅存的單弓動物。
3. 雙(孔)弓類(Diapsid):即頭骨有兩個顳骨開孔(=顳顬孔),其中一個開孔的位置與單弓類相同,另一個開孔的位置則較高,周圍的骨片有眶後骨、頂骨、鱗骨。這一類型的爬行動物包括了蜥蜴、蛇、鱷魚以及已滅絕的恐龍與翼龍和由恐龍的獸足類所衍生的鳥類。
4.
上(調;闊)弓類(Euryapsid):即顳骨開孔的位置在較上側,為眶後骨、頂骨、鱗骨所圍繞。牠出現的年代稍晚,推測是由雙弓類的下方之一的顳骨開孔消失而形成。這一類型的代表動物為蛇頸龍(plesiosaurs)與魚龍(ichthyosaurs)。
圖09. 爬行動物的演化(圖中畫成灰色的動物,代表已經滅絕的物種)。
|
感謝老師精彩的講解。最近為參與Dinovember恐龍繪畫活動搜集資料、補充相關知識,此系列讓人受益最大,晚生拜謝!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