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1日 星期五

二、澳大利亞箱型水母刺絲囊(Nematocyst)中所含的毒素! 09-21-2018



二、澳大利亞箱型水母刺絲囊(Nematocyst)中所含的毒素!

1.  水母屬於刺細胞動物門(Cnidarian),因此約兩千種的水母都有刺細胞(Cnidocytes),他們是否有毒,要看牠們的刺絲囊(nematocyst)中是否具有毒素!

2.  30多種的箱型水母(Box jellyfish),刺絲囊中均具有毒素,其中最大也最毒的一種是澳大利亞箱型水母(Chironex fleckeri)


01. 澳大利亞箱型水母(Chironex fleckeri)30多種的箱型水母(Box jellyfish)中,最大也最毒的一種,又名海黃蜂(Sea wasp)



02. 各式各樣的箱型水母(Cubozoa),右下子圖為澳大利亞箱型水母(Chironex fleckeri)牠的水母體相當於籃球大小。

60根觸鬚(tentacles)在游泳時可縮只有15公分(cm)長、5毫米(mm)寬,當在捕食時可伸展至3公尺長。





03. 箱型水母腔腸的開口。此圖有點似藝術照,帶著朦朦朧朧的美感。





04. 箱型水母的感覺器官—平衡棒(rhopalia)。圖正中間顏色較深的圓球。

平衡棒內具有六個眼睛。

平衡棒的詳細介紹,請看BLOG文章《一、箱型水母居然有與人類相似的眼睛!》。





05. 箱型水母觸鬚(tentacles)上的刺細胞(cnidocyte)—粉紅色構造,

圖左下方畫了兩個。

刺細胞內有一個刺絲囊(nematocyst)—黃色構造,刺絲囊內的刺絲在受到機械性(碰觸)或化學性(味道)刺激時快速射出。

刺絲射出後無法收回,只能使用一次。





06. 箱型水母觸鬚(tentacles)上刺細胞中的刺絲囊(nematocysts),成環狀排列(上子圖)。箱型水母具有各種形狀、大小和不同功能的刺絲囊。(下子圖,光學顯微鏡下放大400倍之影像。)





07. 左圖為箱型水母觸鬚(tentacles)上刺細胞中的刺絲囊(nematocysts)

右圖為刺絲囊中的刺絲射出之真實顯微照片。

圖片來源:




Nematocysts Firing    (刺絲囊非常快速的射出刺絲)
這些影像應是在相當高倍率的光學顯微鏡下攝得,難能可貴!




3.澳大利亞箱型水母刺絲囊中分析出兩型的毒素:

       
      
       
   第一型毒素
 (type I toxins)
CfTX-1CfTX-2
注射至小鼠,立即引起心臟衰竭。
   第二型毒素
 (type II toxins)
CfTX-ACfTX-B
對心肌沒有作用;主要造成溶血反應。

4.  其他三十多種的箱型水母,刺絲囊之中主要具有的是第二型毒素,所以只會造成溶血反應,對心臟的作用很輕微。

5.  澳大利亞箱型水母(Chironex fleckeri)的刺絲囊中,兩型的毒素都具有,被螫刺後,溶血反應、心臟衰竭都會發生,這使牠成為最危險的箱型水母!


08. 推測的澳大利亞箱型水母(Chironex fleckeri)觸鬚刺細胞中,刺絲囊內兩型毒素蛋白質之立體模型。




Boy Dies Twice from Box Jellyfish | Australia's Deadliest | Stingiest
(小男孩被箱型水母螫刺後兩次停止呼吸|澳洲最致命|最螫刺)
真實男孩的遭遇,如果十月到五月期間,要去澳洲玩的網友,請小心!
記得帶瓶醋酸(vinegar)




BOX Jellyfish - The Most Dangerous Sea Creature
(箱型水母—熱帶海洋中最危險的生物!)





09. 過去五十年間,澳洲有65100人,因為箱型水母螫刺而死亡。




How does a jellyfish sting? - Neosha S Kashef
(水母螫刺人體的方式?)  以刺細胞裡刺絲囊中的刺絲螫刺




6.   澳大利亞箱型水母在報章雜誌以及網路上,被形容得如同洪水猛獸般。事實上從1883年首次報導這種水母會致死,到如今2018年,澳大利亞箱型水母致死的案例只有64例。而且大多數是小孩。

7.   19912004年在澳洲被螫刺的患者,須送醫院進一步處理的僅8%,其中的5%需抗血清治療,13年間唯一死亡的案例是一位3歲小孩。

8.    6. & 7. 兩項的數據來自英文維基百科,只是想讓網友們了解,澳大利亞箱型水母(Chironex fleckeri) 牠很毒,但是沒有網路上傳說的那麼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關於我自己

我的相片
我曾任教於陽明大學,是一名教生命科學教了快三十年的老師,許多內容,班班相同,年年流轉,教了快三十年早已深植腦海中。約8年前因病退出教壇後,發現有些生命科學的事已開始逐漸慢慢淡忘了,不由得想起麥克阿瑟將軍(General MacArthur)的名言“Old soldier never die, they just fade away.”目前唯一沒變的是對生命科學的喜好與熱誠,有靈感時塗塗鴉一些心得和網友們分享 這是Blogger的緣起。

網誌存檔

追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