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4日 星期日

改寫演化史的兩種微生物:藍綠藻與紫色細菌 10-14-2018



改寫演化史的兩種微生物:藍綠藻與紫色細菌

    在漫長的演化歲月,一種微生物併入原核細胞或真核細胞,胞內共生的例子,似乎所在多有。但因為胞內共生,而改變演化歷史的微生物,只有藍綠藻以及紫色細菌!                      

一、藍綠藻(Cyanobacteria)

1.  大約在30億年前,藍綠藻演化出現在地球淺海地區。在藍綠藻之前,地球上已經演化出現,數種能行光合作用之細菌。但是牠們只演化出一套光合系統(光合系統I或光合系統II),匯集的光能不足以光解水產生氧氣,只能光解硫化氫(H2S)產生S2H+以及電子。

2.  畢竟已演化成功,懂得向太陽截取能量,這是一件了不起的創舉!值得一提。

3.  演化至藍綠藻,才同時演化形成,兩套光合系統(Photosystem I & Photosystem II)於藍綠藻的類囊膜。匯集的光能足夠光解水(H2O)產生氧氣(O2)2H+以及電子(e-)

4.  當氧氣越來越多,引起氧氣大浩劫=大氧氣事件(The Oxygen Catastrophe=The Great Oxygen Event),氧氣滅絕了當時地球上,幾乎99%的厭氧性微生物。僥倖存活的,只能躲入動物的腸道中,或是一些極端惡劣的無氧環境。


01. 當地球氧氣開始增加,引起氧氣大浩劫事件→約99%的地球生物滅絕;氧氣又與甲烷結合轉變成二氧化碳和水,大氣層中甲烷阻止熱逸散的效應消失→地球溫度降低,引起長達3億年的休倫冰河時期(Huronian Glaciation)


5.  大氣層越來越多的氧(O2),與當時大氣層中的甲烷(Methane, CH4)結合,CH4 + O2 —→CO2 + H2O 甲烷是很好的溫室效應氣體,溫室效應的能力是CO2300倍。大氣缺乏甲烷的保護層,地球的熱散逸到太空中,地球的溫度越來越低,引起長達3億年的休倫冰河時期(Huronian Glaciation, 24億~21)

休倫冰河期(Huronian Glaciation)是地球最早也是持續最久的冰河期,橫跨古遠古代早期的成鐵紀和層侵紀(Rhyacian)。由於大氧化事件,大氣層中的強溫室氣體——甲烷被光合作用排放的氧氣消耗殆盡。更多的地表熱量以長波輻射的形式散逸到太空,造成地表溫度驟降。曾經熾熱的地球表面第一次被冰雪覆蓋,直到3億年後,休倫冰河期才宣告結束。

6.  藍綠藻在演化上最重要的貢獻,是有些藍綠藻胞內共生(Endosymbiosis)形成葉綠體(Chloroplast)。不管是浮游性植物(Phytoplankton)中的葉綠體、植物葉肉細胞中的葉綠體…源源不斷的向太陽攝取光能,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固定(CO2 Fixation),轉變成葡萄糖等有機養分。


02. 光合作用利用光能固定CO2產生葡萄糖(Glucose)





03. 胞內共生學說(Endosymbiosis Theory)

圖左下方的光合作用菌指的是藍綠藻—→藻類以及植物細胞之葉綠體。

圖左上方的細菌指的是紫色細菌—→真核細胞之粒線體。


7.  除了深海的熱泉生態系(Hydrothermal vent ecosystem)之外,葉綠體吸收的光能,是地球其他所有生態系能量的源頭,網友們能說這個貢獻不偉大嗎?

二、紫色細菌(Purple bacteria)

1.   遠古真核細胞,胞內共生變形菌門(proteobacteria)下的一支好氧細菌=紫色細菌(Purple bacteria),此細菌細胞膜上,具有吸收光的細菌葉綠素複合體,電子傳遞鏈(ETC)(請參考08.)


04. α-變形菌(α-Proteobacterium)中的紫色細菌,胞內共生形成了粒線體。(變形菌門,分類上依據rRNA序列不同,分成α、β、γ、δ、ε五個綱)




三、胞內共生理論(The Endosymbiotic Theory)



複雜的細胞是如何演化而來?-Adam Jacobson
(How we think complexed cells evolvedAdam Jacobson)
用別出心裁的方式,介紹胞內共生說,並提出三點證據:
1.   葉綠體、粒線體能自行分裂(二分法分裂跟細菌一模一樣)
2.   環狀DNA;核醣體的大小,這兩點都與細菌相同。
3.   葉綠體、粒線體都具有雙層膜,外膜的磷脂、蛋白質構造與真核細胞相似;內膜的磷脂、蛋白質結構,則與藍綠藻、細菌相似。
需要的網友,請直接上YOUTUBE網站觀賞此短片,因為有中文(台灣)翻譯。




  


05. α-變形菌(α-Proteobacterium)中的紫色細菌(purple bacteria),胞內共生形成動物、植物、藻類、真菌、原生生物細胞內的粒線體(Mitochodria)

藍綠藻(cyanobacteria)胞內共生形成植物、藻類細胞內的葉綠體(Chloroplast)。藍綠藻具有類囊膜(thylakoid),葉綠體也具有類囊膜。



06. 胞內共生說認為:紫色細菌(圖中的紫細菌,Purple bacteria),併入遠古的真核細胞(Ancestral Eukaryote)形成粒線體。

光合自營菌(Phototrophic bacteria)=藍綠藻,併入藻類(褐藻、紅澡、綠藻)形成葉綠體,綠藻再演化形成植物。




Mitochondria, Chloroplasts, and the Endosymbiotic Theory
(粒線體,葉綠體,以及胞內共生理論)
附上一些光學顯微鏡,以及穿透式電子顯微鏡(TEM)的照片,顯示這兩種胞器內部構造的真實性,並清楚說明兩種胞器內部構造的名稱。





07.紫色細菌(Purple bacteria)的光學顯微鏡照片。

紫色細菌於分類上屬於α-變形菌(α-Proteobacterium)

圖片來源:https://endosymbiotichypothesis.wordpress.com/evidence-for-the-endosymbiotic-hypothesis/


08. 紫色細菌的光反應中心位於細胞膜上。光反應中心與電子傳遞鍊(Eletron Transport Chain, ETC)的構造與粒線體相似。

LH—吸收光的細菌葉綠素複合體 ; RC—反應=激活中心

圖片來源:https://www.slideshare.net/raiuniversity/bsc-micro-ii-microbial-physiology-unit-1-bacterial-photosynthesis

2.  1973年發現,滴蟲細胞中不存在粒線體,而是由一種稱為氫化酶顆粒(Hygrogenosome)的胞器,產生ATP

    (具有粒線體的細胞,1摩爾葡萄糖可產生36摩爾ATP;具有氫化酶

     顆粒的細胞,1摩爾葡萄糖只產生4 摩爾ATP)


09. 氫化酶顆粒(Hydrogenosome)內缺乏克氏循環(Krebs cycle)的酵素,無法進一步利用乙醯輔酶A(Acetyl-CoA)產生ATP


3.  氫化酶顆粒的發現,代表粒線體不是真核細胞唯一的能源,也可說,演化過程併入真核細胞的發電廠,不僅只有一種!

4.  粒線體在生態系的重要性,是將葉綠體形成的有機養分,葡萄糖等經由細胞呼吸形成ATPATP是細胞甚至個體運作的能源,細胞呼吸也形成二氧化碳(CO2)CO2又供給光合作用的暗反應合成葡萄糖,整個生態系的碳循環持續進行!

5.  粒線體稱為發電工廠(The Power House)ATP稱為生物間的能量貨幣(The Energy Currency)


10. 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產生葡萄糖(Glucose)

細胞呼吸(cellular respiration)產生ATP

ATP釋放的能量再來執行各種生理功能(e.g.肌肉收縮、腺體分泌、心臟收縮帶動的血液循環等)

細胞呼吸產生的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又在用於光合作用,構成生態系的碳循環。




ATP - The Universal Energy Currency  (ATP—宇宙間的能量貨幣)
標題訂得有點太誇張,但618秒的短片中,清楚地介紹了ATP的結構與功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關於我自己

我的相片
我曾任教於陽明大學,是一名教生命科學教了快三十年的老師,許多內容,班班相同,年年流轉,教了快三十年早已深植腦海中。約8年前因病退出教壇後,發現有些生命科學的事已開始逐漸慢慢淡忘了,不由得想起麥克阿瑟將軍(General MacArthur)的名言“Old soldier never die, they just fade away.”目前唯一沒變的是對生命科學的喜好與熱誠,有靈感時塗塗鴉一些心得和網友們分享 這是Blogger的緣起。

網誌存檔

追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