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18日 星期六

科博館生命科學廳生命科學展場 註解四之一 08-18-2018



科博館生命科學廳生命科學展場 
註解四之一

1. 本人曾任教於陽明大學,累積了25年教生命科學的經驗。但是,學海浩瀚,新知一日千里,雖然經驗有一些,還是可能誤植,諸位網友如發現錯誤請不吝賜教,將盡快訂正。E-mail   Freak07291955@gmail.com
2. 本文中提及的地質年代,都是以2009年美國地質學會出版的地質年代表為依據。可能有很多網友都曾有過這樣的困惑,看不同來源的資料時地質年代的差異頗大,於是我挑選此比較具有公信力的版本,另外,科博館的地質年代表也是以2009年美國地質學會出版的地質年代表為依據。



此份參考資料分成四大主題:

1. 眾妙之門(Gateway to the Living Worlds)

參考資料41

2.生命的起源(Origins of Life)

參考資料42

3. 生命登上陸地(Life Takes to the Land)

參考資料43

4. 植物的演化(Evolution of Plants)

參考資料44



一 、眾妙之門(Gateway to the Living Worlds)

    「玄而又玄,眾妙之門」語出自老子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始;有名,萬物母.常無,欲觀其妙;常有,欲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而又玄,眾妙之門老子書上的原意是,研究「道」這門學問,是所有學問中最玄妙的。或許我們可以引申為研究「生命科學」這門學問是所有學問中最玄妙的;也可引申為因為演化的機制(evolutionary mechanisms)而導致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的發生,是生命演化中最不可思議的奇蹟。



二、眾妙之門─生物的多樣性(Biodiversity):將用以下七個燈以及往後的九種模型表示:

七個燈:

1.  第一個燈:刺細胞(腔腸)動物門的水母,於前寒武紀6.30億年前~5.42億年前的埃迪卡拉紀(Ediacaran Period)時出現於地球海洋中,構造簡單,屬於輻射對稱體型的動物。


1. 埃迪卡拉紀(Ediacaran Period,存在於6.305.42億年前)時的海洋,海中無掠食者(predator),這時的動物無口、無消化器官,無肛門,身體扁平靠簡單擴散獲取食物,身體無兩側對稱型式。圖正中間的是這族群中最大的動物─狄更遜水母(Dickinsonia,直徑約1公尺)埃迪卡拉生物群代表了早期多細胞生物的一次重要的演化嘗試,其中絕大多數類型在寒武紀到來前已滅絕。


2.  第二個燈:節肢動物門的蝦子,體型已演化成兩側對稱型,具幾丁質(chitin)的外骨骼,身體分頭胸部及腹部兩部份

3.  第三個燈: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魚綱的鯊魚,胚胎時有支持作用的脊索,終其一生以軟骨支持身體,心臟為一心房一心室。

4.  第四個燈: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兩棲綱的青蛙,成體可以在水裡或陸地生活,但像魚類一般仍必須產卵於水中,因為仍未演化出羊膜。

5.  第五個燈: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爬行綱的蜥蝪,因已演化出羊膜、體內受精等機制,使爬行綱以上的動物,能完全生活在陸地上,但仍無法保持體溫的恆定為變()溫動物(魚、兩棲、爬行類均為變()溫動物)

6.  至今,演化學家認為最高等的是恆()溫動物,像鳥類及哺乳類,而其中哺乳類更演化出乳腺、體表的毛髮、供給胎兒養份和幫助廢物排除的胎盤,是至今演化得最完善的動物,在此以第六及第七個燈的老鼠人類代表之(當初第六個燈選老鼠的原因,很可能是因為囓齒目是當今哺乳動物的第一大目,約5,000種哺乳動物中囓齒目佔了2,000)


九種模型:

模型一、陸生椿象(Stink bugs)的頭部:包括口器、複眼及觸角





2.  赤星椿象─陸生椿象的觸角一般為鞭狀。





3. 陸生椿象(Stink bugs)的頭部模型。─Photo by Michael


4. 陸生椿象的外觀。


1.  口器:模型的椿象口器像吸管,為的是方便吸食植物的汁液,所以牠應是草食性的椿象;如果口器短且彎曲,方便吸動物的血或昆蟲的體液,就是肉食性的椿象。

2.  複眼:是由許多小眼(ommatidium)鑲嵌組成。不同的昆蟲,擁有的小眼的數目差異很大,有些蜻蜓小眼數目多達28千個,而有些螞蟻只有6個,因為昆蟲看到的影像是每個小眼拼成的鑲嵌影像,因此小眼的數目越多,昆蟲的視力就越清晰。

3.  觸角:昆蟲的觸角一般為一對,位於一對複眼之間,可以有許多種形狀,例如鞭狀、念珠狀、鋸齒狀、櫛齒狀等,而陸生椿象的觸角一般為鞭狀觸角上可有多種接受器,分別司觸覺、嗅覺、味覺等感覺,少數昆蟲的觸角甚至可司聽覺

模型二、螞蟻的腳:

1.  昆蟲於胸節有三對腳,每隻腳可分成五節,所以昆蟲分類上屬於節肢動物。最靠近胸節的部分稱為基節、而後是轉節、腿節(大腿)脛節(小腿)跗節,跗節是用來行走的。

2.  兩側是牠的爪子,中間是爪間體,爪間體的腺體會分泌一種油脂分泌物,可以幫助螞蟻黏附於物體表面。




5. 模型二、螞蟻的腳─Photo by Michael


6. 螞蟻腳的掃描式電子顯微鏡照片。




模型三、昆布(kelp)

1.  昆布屬於原生生物界的褐藻門(phylum brown algae),褐藻門有許多大型的藻類,昆布也是,可以長到幾十公尺長,牠以假根(Holdfast)附著在礁岩上,以防止被海浪沖走。

2.  假根的定義:較原始的陸生植物沒有輸導組織,但具有由一個或多個細胞組成的假根,伸入土中吸收水分和固定植物體,與維管束植物的根功能類似。

(假根的定義取材自NMNS 「植物的陸上婚禮」活動指引P.4)



NMNS─為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Science)的英文縮寫。


7. 模型三、昆布(kelp)Photo by Michael




8. 昆布(kelp)的卡通圖,Holdfast=假根。



模型四、哺乳類中耳及內耳的模型:


9. 模型四、哺乳類動物的中耳及內耳─Photo by Michael


10. 人耳的簡化解剖圖,可比對看出展場模型是模擬中耳及內耳的構造。




BOX 1. 哺乳類中耳由外往內具有鎚骨→砧骨→鐙骨三塊聽小骨,
功能司聲波放大作用,人類的三塊聽小骨約可放大聲波23倍。
內耳由耳蝸以及前庭組成:
耳蝸司聽覺
前庭司平衡覺








11. 哺乳動物中耳的三塊聽小骨,左邊鎚骨(hammer=malleus)靠近將外中耳分界的鼓膜,右邊的鐙骨(stirrup=stapes)靠近內耳的卵圓窗。

圖片來源:http://www.otologycolombia.com/english2011/The-Human-Ear.php

影片:人耳如何運作?(How the Ear Works?)







 
模型五、放射蟲(Radiolarian)


12. 模型五、放射蟲(Radiolarian)Photo by Michael


13. 放射蟲(Radiolarian)之二。


14. 放射蟲(RADIOLARIAN)的掃描式電子顯微鏡照片,請注意整張圖寬度只有一個微米(μm)而已。


1.  放射蟲因為具有放射排列如針狀的偽足而得名。而且放射蟲二氧化矽成份為主的骨骼,通常也呈放射狀的對稱,非常精緻美麗。

2.  放射蟲在五億多年前就已經在地球上出現,是廣泛分佈在大洋之中的浮游原生動物。從近海到遠洋、從海水表層到數千公尺深處都有放射蟲存在。

3.  放射蟲通常很小,有些甚至小到一般的光學顯微鏡都不易觀察其細部的構造,常需藉助於電子顯微鏡。

4.  放射蟲化石具有良好的年代指示作用,故為很好的標準化石(index

fossil)

5.  若大量的放射蟲堆積在海床,經成岩化作用後可形成燧石,屬於沉積岩類的岩石。

(放射蟲的文字敘述,大部份節錄自葉貴玉博士的文章,葉博士是國內知名的放射蟲專家)


15. 放射蟲的顯微照片,每張圖都像精巧絕倫的藝術品。

圖片來源:



16. 放射蟲的光學顯微照片。



模型六、蒲公英(Dandelion)的果實:


17. 模型六、蒲公英(Dandelion)的果實─Photo by Michael

1.  蒲公英屬菊科植物,開黃花,花凋謝後約十天結成毛球,菊科植物為頭狀花序,果實聚生在一起稱為聚合果每一粒果實屬瘦果,果皮乾燥而不開裂,使它看起來很像種子。

2.  每粒果實上具有純白的絨毛,成熟時絨毛展開,像一把降落傘,隨風飄揚,可將種子散播至遠方,最後發芽長出新個體。

文字大部份節錄自「生命科學廳九種模型」活動指引




18. 蒲公英果實(fruit)與種子(seed)的區別。



模型七、神經細胞=神經元

(Nerve CellNeuron)

神經細胞有三項結構:

1.  細胞本體(soma):由細胞核與細胞質組成。

2.  樹突(dendrites):傳入神經纖維,成分枝狀的樹突,負責將接收的訊息傳回細胞本體。

3.  軸突(axon):傳出神經纖維,一般只有長長的一條(末端可分岔)。軸突負責將訊息傳給下一個神經細胞。


19. 神經細胞(=神經元)的構造。



20. 神經元(Neuron)的螢光顯微照片。下方圓球為細胞本體;紅色小點附著的為樹突。




模型八、水母(Jellyfish)


21. 模型八、水母(Jellyfish) Photo by Michael

1.  水母:常常浮游在海面上,有時隨著海水漂流,有時藉著傘蓋部的肌肉收縮以逼出體內的海水,利用反作用力來行動。

2.  以前分類學家把牠放在腔腸動物門,因為牠具有消化循環腔(Gastrovascular cavity),水母的口和肛門就是在傘蓋下面中間的部分。



BOX 2. 腔腸動物門現在很多書改稱為刺絲胞動物門,因為只有水母、水螅、珊瑚類的動物身上具有刺絲胞。刺絲胞是牠們捕食和防禦的武器,當有獵物或危險靠近的時候,刺絲胞中的刺絲就會噴射出來。
僅水螅、水母、海葵、珊瑚等動物具有刺絲細胞(Cnidoblast)
但是腔腸、櫛板、扁形三個門的動物都有消化循環腔,也就是腔腸。

所以將水螅、水母、海葵、珊瑚等所屬的動物門,由腔腸動物門更名為刺絲()胞動物門(Cnidarian)是合情合理的更改。




22. 水母(Jellyfish)




模型九、放大一千五百萬倍的噬菌體(Bacteriophage)


23. 模型九、放大一千五百萬倍的噬菌體(Bacteriophage) Photo by Michael




24. 噬菌體(Bacteriophage)的結構圖。





25. 噬菌體(Bacteriophage)的卡通圖()以及電子顯微鏡照片。



1.  這是一種專門感染細菌的病毒,稱為「噬菌體」。

2.  當牠感染細菌時,就用下方的病毒絲(尾絲)附著在細菌細胞壁

3.  利用像迷你針筒的伸縮尾部,把噬菌體頭部的DNA注射到細菌體內

4.  接著噬菌體的外殼脫落,噬菌體DNA就利用細菌體內的酵素複製出幾百個或幾千個新的噬菌體

5.  然後噬菌體分泌酵素溶解細菌的細胞壁,幾百個~幾千個新的噬菌體釋放出來後,又再侵犯到其它細菌內繁殖,再釋放出來

6.  重複循環多次,在很短的時間,很多的細菌都被噬菌體感染了。




26. 噬菌體以尾絲附著於宿主細菌的細胞膜(a & b);噬菌體頭部的DNA(紅色)注射入宿主細菌(c)的模擬圖。





27.  噬菌體以尾絲附著於大腸桿菌(E. coli)的電子顯微鏡照片。

圖片來源:


https://thestandnews.com/cosmos/新發現免疫防線-噬菌體病毒/




The Deadliest Being on Planet Earth – The Bacteriophage
(地球上最可怕的生物—噬菌體)
五彩繽紛的卡通,表達了簡易卻清晰的概念,很值得一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關於我自己

我的相片
我曾任教於陽明大學,是一名教生命科學教了快三十年的老師,許多內容,班班相同,年年流轉,教了快三十年早已深植腦海中。約8年前因病退出教壇後,發現有些生命科學的事已開始逐漸慢慢淡忘了,不由得想起麥克阿瑟將軍(General MacArthur)的名言“Old soldier never die, they just fade away.”目前唯一沒變的是對生命科學的喜好與熱誠,有靈感時塗塗鴉一些心得和網友們分享 這是Blogger的緣起。

網誌存檔

追蹤者